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蒙台梭利>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一)蒙台梭利儿童观

蒙台梭利儿童和儿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而蒙台梭利博士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  
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块,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儿童观归纳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博士说,人并不只在大学里才发展,而是在出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心智的成长。在生命的头三年里,其发展的程度最为可观。
每个孩子都有自发的学习潜力,尽管其自身缺乏经验,但他们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他们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且有一定选择的进行吸收,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或“吸收性心智”。“吸收性心智”是一种内在的助力。

2.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不同阶段之间的心理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3. 儿童具有自然发展的生命力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从胎儿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的全过程,生命是自然而然发展的,所有儿童都具有自我成长发展的生命力。这种成长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充满着秩序和规律,是一种自然法则。她形象地比喻老母鸡生下蛋之后,它能做的也只是供给蛋温暖。至于蛋壳里的胚胎如何变成小鸡,就得靠蛋壳内的小生命自己去一步步长大和破壳而出的行动来完成了。老母鸡再怎么着急,也控制不了蛋壳里小生命的成长。

4. 儿童具有敏感期
荷兰生物学家德费里从动物身上发现了敏感期,蒙台梭利博士受到很大的启发。她经过反复观察、了解、实验、研究,发现儿童也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博士说:“敏感期系指一个生物刚生下来,还在成长的时候,所获得的一种特别的感觉力。” 在敏感期间,儿童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刺激他对周围环境不同物体产生兴趣。实际上,这种内在的力量就是对环境的“爱”。并不是一种情绪上的刺激,而是一种知性的欲望或爱,促使儿童去看、去听、去发展。
“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使儿童内部产生一种活泼的冲动,并产生强烈的欲望,并以惊人的行为以完成该时期发展的使命。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机,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就再没法弥补错过“黄金期”的遗憾。

5. 儿童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环境”是儿童必备的基本能力。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点是环境教育。之所以确定为环境教育,是因为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如果不能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或可能消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不能生存。
蒙台梭利博士说:“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由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所确定的。环境是主宰一个人耳聪目明的最大关键,对一个人的影响远比遗传重要,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
在儿童教育上,后天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展。

6. 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幼儿阶段是一个形成、创造与建构的时期,唯有透过工作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运作的能力,而成为“人”。人类智力发展由认知而来,认知则经由感官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积累而来。而手正是感官最敏锐的“触角”,也是与环境互动最频繁的“媒介”,所以,人们称手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
她还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认真负责、准确求实和耐心秩序的行为习惯,只有透过“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比如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等,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使儿童内部产生一种活泼的冲动,并产生强烈的欲望,并以惊人的行为以完成该时期发展的使命。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机,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就再没法弥补错过“黄金期”的遗憾。

7. 儿童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环境”是儿童必备的基本能力。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点是环境教育。之所以确定为环境教育,是因为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如果不能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或可能消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不能生存。
蒙台梭利博士说:“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由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所确定的。环境是主宰一个人耳聪目明的最大关键,对一个人的影响远比遗传重要,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
在儿童教育上,后天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展。

8. 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幼儿阶段是一个形成、创造与建构的时期,唯有透过工作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运作的能力,而成为“人”。人类智力发展由认知而来,认知则经由感官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积累而来。而手正是感官最敏锐的“触角”,也是与环境互动最频繁的“媒介”,所以,人们称手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
她还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认真负责、准确求实和耐心秩序的行为习惯,只有透过“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比如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等,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特征

1.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 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 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 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三)蒙台梭利经典著作

《蒙台梭利教育法》(1909年问世,1910年正式出版)

其意大利文版书目为《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本书向人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指导原则及其教育创新背后的理论原则 ,向父母、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传授如何“让孩子通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本书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正是这本书的问世,使蒙台梭利成为全球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

《高级蒙台梭利教学法》(1912年出版)

此书是应高年级孩子的家长的要求,撰写而成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续集。其原理和方法论及应用于7至11岁儿童,强调儿童“自我教育”,本书涉及如何协助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法,以及有关文法、阅读、算术、几何、音乐、美术与诗歌等学习。

《蒙台梭利手册》(1914年出版)

本书是蒙台梭利第一本英文著作。《手册》论述感官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感官教育是教育方法的基础;介绍了儿童工作材料(教具)所含的意义和特征;说明了“预备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该手册向人们传授了“儿童之家”所运用的教具和技术,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此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册,也是教师设计环境延伸教具的指南。

《童年的秘密》(1933年出版)

本书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出了儿童发育“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书中重述了蒙台梭利教育哲学及“儿童之家”的建立 ,解答了六岁前儿童的内在潜能、自发学习的内在动机等,论述了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及成人对儿童实施方法所蕴含的哲理。

《家庭中的儿童》(1936年出版)

此书对父母提出0—3岁儿童教养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是一个“人”,并非成人随意塑造的软腊,而是“自我塑造”、“自我形成”与“自我创造”的个体,并阐述了教育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发现儿童》(1906年出版,1948年修订)

修订版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变化,对教师、教具、教育技术和教育目的做了综合性的论述。另外,对儿童本质有了新发现。在书中描述了儿童本质和特性,特别指出儿童“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新世界的教育》(1941年出版)

此书论述了儿童是新人类的起点,儿童是爱的源泉,是人类与社会的建构者。因此教育应以儿童为新教育目标,以发挥人的潜能为新途径,不应一味地灌输死知识。书中还论述了“吸收性心智”以及教师应扮演的角色等。

《吸收性心智》(1948年出版)

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方法集大成之作。书中对幼儿独特的心理能力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们处处能见到她那至今仍显得超前又十分重要的思想:强调儿童教育应始于诞生之时;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而得来的;教育不应该再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把握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敏感期,准备最佳的教育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儿童生命的成长。


(四)家庭日常生活中蒙台梭利教育的实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亲密的接触中,孩子能以最自然的心境,最专注地去观察、模仿家人的言行举止,那些让成人视为简单、平常的日常工作,如,扫地、擦桌、倒水、刷鞋、浇花等,也会成为孩子乐于参与的活动,并从中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享受快乐。              

所谓日常生活练习工作,就是将家庭中成人所做的一些日常生活活动,当成一项“工作”,让幼儿去模仿着做,去真实地体验,从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务,并不能总让孩子走开”。

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基本运动。主要是基本动作的练习,如,拧、捏、倒、缝、剪、切、扫、挤的动作练习。我们把一个连贯的动作分解成一段段易懂、易学的具体的动作单位,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比如,穿脱衣服、倒水等工作。

第二部分:社会交往。主要示范人们在生存及生活上必要的礼仪、规则等,如,开关门的方法、传递物品的方法、招待客人的方法等。通过练习,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行为。

第三部分:关爱环境。主要是培养他们关心爱护周围有生命、无生命的物体的好品格,从小养成美化环境,有序摆放物品的习惯,如,扫地、擦桌子、照顾动、植物等。在练习中,让孩子了解自己和所处周围环境的关系,发展管理物品及独立的能力。

第四部分:自理能力。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对自己没有信心等问题,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练习,如,正确穿衣、穿鞋、刷牙等,通过练习使幼儿产生并强化独立、自主意识,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各个活动的设计,材料多是取之于家庭中的真实事物,而每一个活动又可以延伸、扩展。这些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集中心志,强化秩序感,让意志力和活动自然结合,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建立独立性、自信心。

将蒙台梭利教育充分地运用于家庭教育中,可使孩子尽早受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熏陶,成长为身心正常发展、具有独立能力、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情感、遵守纪律、求知欲旺盛、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儿童。

网站地图